决定自己做什么,而不是孩子做什么
发布时间:2020/11/22 14:43     
导读:父母决定自己做什么,就是在发挥身教作用。而决定孩子做什么,常常在破坏孩子自身的生命力。

父母决定自己做什么,就是在发挥身教作用。而决定孩子做什么,常常在破坏孩子自身的生命力。

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孩子做什么

每个人内心都有什么事儿可做、什么事儿不可做的底线,往深了说叫作价值观。我有一个被誉为是家庭教育专家的朋友说过,家庭教育实际上是各个家庭价值观的传递,我深以为是。这和我说的心中的准绳是一个意思。这是家庭深层次的行事规则。

我听到过一个资深会员的分享。她是我见过的最有接纳力的一位年轻妈妈。她分享过她小时候的故事。

玲铛小时候特别爱哭,每次哭起来,惊天地泣鬼神,时间还特别长。

玲铛的妈妈是个家庭妇女,丈夫在外打工挣钱,她一人带大三儿一女。她唯一的一个爱好就是看戏。一听到村里来了戏班子,她就开始梳洗打扮,准备前往。

有一次,5岁的玲铛一看妈妈要出门看戏,就开始哭闹,不让妈妈出门。

妈妈仍然果断地将玲铛托管给邻居爷爷,自己去享受戏剧的滋养。

玲铛断断续续地哭,一直哭到妈妈看戏回来。

妈妈没有任何的愧疚,对玲铛也没有任何的责怪。只是轻轻地抱起玲铛回家了。

玲铛现在也为人母了,她从自己妈妈身上传承了这份接纳和坦然。她很能接受孩子的哭声,同样坦然地尊重着自己的爱好。可见,身教甚于言传,如果你内心很看重认真负责、好学上进、不屈不挠,自己做到就好了。你做到了,孩子自然就习得了。

我特别佩服玲铛妈妈的是:她决定自己要做什么,而不是决定孩子不要哭,不要闹,不要缠妈妈,要乖,要听话,要让邻居爷爷开心等。

当我们对孩子设定一个规则:你不可以哭!你可以哭,但只可以哭三分钟!你不许缠人!你要听话!这都是在试图决定孩子要做什么,不做什么。这种时候,我们就把自己的情绪控制权交托给孩子了,孩子照做我们便开心一会儿,孩子不照做我们便逐渐失去耐心了。当我们作为成人不能控制自己情绪,开始挑剔、讽刺、大发雷霆的时候,则会在孩子心中布下他不够好的“台”。

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其他养育人做什么

虽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,成为夫妻的大多具备相似的价值观。不过,相似中也有很多不同。比如:龙儿爸很在意坚持,我也很在意做事儿的持久性。但是我喜欢的是基于兴趣自发的做事儿持久,而龙儿爸欣赏的是无论如何先坚持,慢慢就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了。我们俩在育儿中自然会有冲突。

在龙儿12岁的时候,爸爸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,龙儿答应了跟随爸爸每晚站桩半小时。

有一天,龙儿身体不太舒服,想歇一天。爸爸不同意,说练功贵在坚持,哪能随便中断呢?

我听到龙儿跑到卫生间干呕去了。我心里特别难受,便一闪身进了练功房,关上门对龙儿爸说:“你是要让儿子恨上练功这件事么?我也希望他能坚持,可是如果兴趣磨没了,是很难坚持的。你是不是想让他脱离你视线的时候,永远不再练功?”

龙儿爸梗着脖子说:“你不要管!慈母败儿!”

还好,修过“划界限”的我知道:爷俩之间的相处是他们之间的事儿,我可以有我的感受、我的想法,但是我不能越界去干涉他们之间的相处。

这时候,我听到儿子的脚步正在向练功房走来。我赶忙闭嘴,推门出去了。

那天,儿子还是坚持了站桩半个小时。

第二天,我若无其事地碰了碰儿子的肩,说:“昨天我听你都干呕了,还坚持了站桩,真是不简单!”看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,我又由衷地向他表达了敬佩:“快一年了,除了几个特别的日子,你都坚持练功,妈妈真的很佩服你!”儿子嘴角向上翘了翘,淡淡地说了句:“没啥,坚持了就坚持了。”

这个过程中,我决定我做什么,而不是老公做什么,尽管我表达了我的不认同,但并没有干涉老公的养育行为。因为一样的道理,当我们试图决定配偶要做什么,不做什么的时候,我们就把自己的情绪控制权交托给对方了,对方照做我们便开心,对方不照做我们便难过。好多先读了育儿书籍听了各种育儿讲座的妈妈们,在家里觉得越来越气闷,就是因为其他养育人的行为和自己内心期待的不符。这样下去,造成不和谐的家庭氛围,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更大。

在有的家庭,养育孩子并不仅是妈妈、爸爸的事儿,如果孩子没有满足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叔叔婶婶等的期待时,被批评为:“这孩子怎么这样?!”这背后暗含着对爸妈的指责,瞧你们怎么带的孩子?!这时候,更需要决定自己做什么,而不是别人做什么!(版权归《小读者》及作者海文颖所有
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